新刊剧透 | 战后英国现代主义——从粗野主义,高技派到新世纪
潘岩,毕业于巴特莱建筑学院(the Bartlett,UCL),师从彼得·库克爵士,曾供职于福斯特事务所和KPF(伦敦)事务所,现为谱空间工作室(SpActrum Studios)创始人。
二战以后,先后以英国建筑师及建筑实践为核心诞生了三次具有国际范围影响力的建筑运动:作为现代主义风潮在英国产生风格化表现的粗野主义;以英国建筑师为主要开拓者和实践者的高技派;在英国学术圈诞生,早期被看作解构主义,后期以参数化为主要噱点的极具形态学与功能组织创新的新形态主义。第一次是理念输入到英国,在此开花结果;第二次是英国作为开创者和主要实践地向世界输出;第三次是英国先行输出理念,后期才反输入成为实践的发生地之一。千禧年之交,正是第二次建筑运动地位如日中天,第三次建筑运动酝酿已久暗流涌动,但其实践还未在英国滥觞之时。
折中主义和后现代都未为伦敦这座城市和世界留下与之匹敌的建筑遗产,唯一值得珍惜的是1992年离世的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从粗野主义出发,他的作品跨越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鸿沟,在后期成为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妙趣横生的“空间艺术”。
以新千年的世纪之交为时间切片,第二次运动的大师们功成名就,正大举进行着自己的实践。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同时在发生的是,这个时期,所谓高技派实践作为一个概念集群已经分崩离析,大师们分别走上了极具辨析度的各自的道路。高技派作为一个群体,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达到鼎盛期,如果我们要追朔这个对于英国当代建筑,英国城市最具影响力和辨识性的建筑风格,则需要回到这一切开始的时候,回到同样在英国遗珠遍地的粗野主义的盛行年代,进而回到这两次运动都在内核里认同和指向的现代主义传统。
背景一: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不是一种美学,而是一种道德”,粗野主义的领军旗手史密斯夫妇如此宣称。这帮助我们揭开了粗野主义经常为人忽视的一面。它并不从一开始就必然的和混凝土结构的体块状外表联系在一起。
在经历了回应二战后迫切重建需求的纯粹功能主义,及前现代建筑混杂的1950年代建筑之后,英国建筑师开始以更大的视野重建探索建筑学本体的野心。他们不仅强调对于建筑材料的忠实表达,去装饰化,还发展了一套基于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建构体系,以预制单元为主要特点,再通过混凝土支撑系统,组成一个以高度统一的单元为基本细胞的社会组织体系。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粗野主义更将建筑理解为建造系统,建成环境,而不是单一建筑物。混凝土建造的使用空间成为经过“格式化”的人造环境,与自然一样承托当代人的聚居生活。
巴比肯住宅区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以巴比肯中心为例,粗野主义建筑语言的一个倾向值得注意:由暗示延展性的,无尽的人造环境所建构的社会组织系统,一步一步度让给了“美学”,也就是后来被公众广泛认知的粗野主义的混凝土粗粝外表和体块外观。这样,粗野主义的实践从理念先行走向了风格固化。之前所暗示的可水平拓展的无尽空间系统,转化为自我封闭的,自身完善的风格化单体建筑。必须指出,建筑风潮中任何有意义的形式最初都不仅仅一种风格。当固化的风格凸显,而内在理念对应外部环境应变力降低时,内在驱动力往往已经衰竭。
1972年建成的Trellick社会住宅。
背景二:1960年代前卫建筑运动
1960年代是一个激变的时代,一个经历了战争的国家希望自己后代的生活更具自由和快乐的时代,一个在二战中度过苦涩童年的青年一代开始寻求个性独立,表达和自由的时代。这是粗野主义作为建筑实践激进地占据舞台中央的时代,这是高技派(High Tech)完成其思想体系准备的时代。这也是作为战争年代社会主体年龄层的粗野主义建筑师,其理念和作品成为当时主流,而二战中长大的孩子开始寻求新的方向的时代。
世界从二战中慢慢缓过来一口气,开始面向和平年代正常的社会秩序,当战争的疮痍渐渐平复,社会回归资本主义秩序、其内在的疯狂逐渐显现出来。这个平静的、秩序森严的社会和激变的技术革命从两个方向诞生了非常活跃的思考:对未来世界可能性的狂想和对社会方向的质疑性反思。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交相辉映,互为表里。1968年是世界思想史上一个大年份,1960年代也诞生了一批建筑界标榜青史的思想家、观念建筑师、实验建筑团体。他们的实践和思索从各个方面研讨、批判、展望了人类建造物、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的规模和能量(impact),强大到足以与自然本身分庭抗礼的时代,建筑学可持有的态度和探索的方向。这一时期,“新陈代谢运动”、“插接城市”、”欢乐宫“等前卫构想对新的技术背景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前瞻性的展望。
插接城市
瞬现城市
他们不仅将构架性,延续性可拓展的网格系统、灵活空间、插入单元体的组合引入建筑语言,更是在新的社会条件,技术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获得巨大成功的恢宏身影之中,对城市营造,人类聚落方式继续以毫无创造力的,无穷无尽的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惯性运转的当头棒喝。所以当看到我们的High Tech主角们应用钢结构创造的新型建筑奇观时,请不要忽视在可见形象和建造手段之外,他们承继自1960年代前卫运动先驱者,对于更宏观的人类栖居方式的深入反思,以及对于纵贯建筑史的权力组织利用宏大的,纪念性的建筑对人的控制的激烈反抗。
Geodesic穹顶
Superstudio的城市概念草图
背景三:工程师
从激进的1960年代建筑思潮出发,探寻High Tech的崛起之旅前,有必要先谈论一下另一不可忽视因素—伦敦一直以来的工程师传统和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强大的制造业背景。
让我们先退回二战刚刚结束时,泰晤士河边的一场极具未来主义色彩的隆重庆典:1951年不列颠节。战后的英国亟需一扫战争的阴霾,将人们从克制、节俭、压抑的二战创伤中拉回明媚的阳光之下。战后仅仅6年,在伦敦南岸举办的这场英国科技与艺术的盛典,重铸着大英帝国历史与现在,宣示未来的万丈雄心。在年仅38岁的建筑总监休·卡森(Hugh Casson)的带领下,一批更加年轻的建筑师以国际式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了一批建筑。
不列颠节的老照片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皇家庆典大厅欣赏音乐和表演,但不得不遗憾的说,两个最具未来主义野心的建筑/构筑物消失了,其铝合金残骸部分被用作各种民用产品,包括裁纸刀和其他文具。它们是发现之穹和云霄塔,是高技派诞生前,金属构筑在1851年水晶宫100年之后所展示的未来主义的高光时刻。它们不仅标志着英国战后的重新振兴和南岸遭受轰炸后文化中心的重建,也昭示了未来的方向: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最新的技术开拓新社会需要的,前所未有的形式奔向未来。
现在皇家庆典大厅的旁边是千禧年高技派的代表作——伦敦眼
高技派的诞生显然也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加工能力和世代的工程师传统脱不开关系。可以说没有以奥雅纳(Arup)为代表的一批结构工程师,就没有后来的高技派。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钢铁工业持续发达,英国工程师也早就将钢铁应用在桥梁,建筑物,构筑物上。奥韦•阿鲁普在1946年创建奥雅纳公司,着意建立与现代建筑师的专业合作与联系。奥雅纳工程顾问成为日后世界工程界的先驱力量,奥雅纳的工程师更成为无数世界著名建筑背后的支持者。
伦敦动物园的企鹅池,按企鹅的生活习性设计出的混凝土结构件
鼎盛年代
之后是如潮水般波澜壮阔的高技派建筑的鼎盛年代。对于建筑的不同理解使得罗杰斯和福斯特两位巨匠在短暂的合作之后各自独立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罗杰斯延续高技派的基本理念,着迷于用结构构成表达力量传导,忠实于表达现代技术材料,同时也拓展着建筑作为城市复杂系统的物理平台的公共空间属性,更关注生态和建造系统对城市、地球的影响。福斯特承认了建筑的局限,聚焦于技术的极限的优雅表达,试图在传统审美和建筑忠实性之间寻找平衡。经过常年的实践后,他向建筑单体的价值回归,不再回避单体建筑的封闭系统性。
俯瞰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
劳埃德大厦的屋顶
1960~1980年代,他们所推崇的建成环境体系性的变革带来了建筑本体的本质性变化。这一时期,他们深入探索了材料、建筑方式变化带来的形式逻辑,空间与城市关系新的认知而产生的新的建筑原型,不仅着力向外探索建筑与技术、城市、社会、人文活动的关系,更向内探索和建构了新的建筑语言系统,试图展开全新的建筑变革。罗杰斯在伦敦的设计甚至将“时间”化作建筑迷人的材料,达成一种可贵的共时性。至少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仿佛已经随劳埃德大厦和HSBC香港总部大厦穿越旧时代的丛林,站立在山脊线上,遥望着崭新的世界。到了90年代末世纪之交,关注点一方面向生态等大系统问题转移,一方面开始专注建筑既有概念下的完美化,而不是体系的重构。对于建筑本体激进探索的雄心勃勃的时代落幕了。
《面向城市复兴》的最终报告
马斯达尔低碳城市
但与此同时,一批新的领军人物或以学术界为依托,或默默开始自己的实践,伦敦的历史继续滚动不止。
扎哈·哈迪德的维特拉消防站
前FOA事务所的横滨码头
Future System事务所的项目之一
今天的建筑学与生态、社会学、经济学、产业组织学这些大的系统科学的关系前所未有的密切;但建筑学的革新绝不能只是其它学科的反照和嫁接。重新回溯从1960年代到千禧年的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看到几代建筑思想者和实践者在新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下如何坚持建筑本体的思考;如何富有勇气地提出没有先例,但是逻辑通畅的解决方案;如何将这些解决方案以建筑学的知识和思维构架进行深入的发展和组织,形成具有意义的形式。2020年的今天,伦敦建筑的整体水平依然十分可观,建筑实践的多样性依旧绚烂出众。但我们尤其要检醒何为新鲜事物,何为有意义的创新;是表面璀璨夺目吸引眼球,还是对于未来具有穿透力的构架性认识。不可回避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大师时至今日仍旧为我们当下的世界提供着最具未来主义的视野,这于我们既是危机,也是挑战。
千年桥
碎片大厦
河畔新邸
本文为部分内容试读。
购买088期《伦敦 效率与平等性的时空博弈》请点击 阅读原文,或至各地销售点。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